4月25日下午,春城路13号的衢州智造新城高新企业社区服务中心人头攒动,由市人力社保局和智造新城管委会主办的衢州首个产业集聚型招聘集市——新材料产业周五招聘集市在此开市。15家新材料领域知名企业携380余个岗位亮相,涵盖普工、技工、管理、研发等多层次需求。这场以“小而精”为特色的行业专场招聘,不仅吸引百余名求职者到场,更通过沉浸式探企、政策直通车等创新服务,为衢州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搭桥铺路。
现场直击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匹配”
下午2时,招聘现场已排起长队。衢州凯沃化工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求职者小吾正认真咨询有机合成研究员岗位:“我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看到这次招聘企业全是新材料领域,岗位对口度高,不用在综合招聘会上‘大海捞针’了。”企业招聘负责人方经理透露,现在她已收到20份简历,“不少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提前研究了我们的招聘信息,沟通效率明显提升”。
这种高精准度源于招聘模式的革新。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综合性招聘会存在“行业杂、岗位散”痛点,而新材料产业专场招聘会通过聚焦产业链需求,将同类型企业、同领域岗位集中呈现,“就像为求职者和企业定制‘专属频道’”。数据显示,当天首场招聘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率占比超35%,远高于传统招聘会平均水平。
深层透视
产业聚才的“双引擎效应”
在浙江先导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展位,月薪6000元至8000元、需求50人的化工操作员岗位吸引多名求职者驻足。这家百亿元项目企业近年因新项目投产,用人需求激增。“公司新的生产线已处调试阶段,急需一线操作员和工艺、DCS设备技术员。”企业人事负责人坦言,过去赴外地招聘成本高,如今政府搭建行业专属平台,“家门口就能对接目标人才”。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衢州“五链”融合的持续发力。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产业链崛起,衢州已培育出华友、吉利“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新材料产业2024年产值更是接近千亿元。产业能级跃升催生高端人才需求,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近年相继落地,2024年全市引进硕博人才超2000人。
“产业和人才如同齿轮,咬合越紧密,转动越有力。”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以招聘集市举例:常态化行业招聘专场既降低企业招工成本,又让求职者更便捷地找到与行业相近岗位的工作机会,实现人才跟着产业走。
创新实践
沉浸式服务打破“信息围墙”
“没想到能直接去厂里看看!”当天的招聘会现场,求职者占先生登上免费接驳车,前往2公里外的某化学新材料企业参观。这场沉浸式探企活动成为招聘会亮点,60余名求职者深入工厂,与企业技术骨干面对面交流。“亲眼看到公司的厂区和生活区,比听HR介绍更直观。”占先生说。
政策咨询台前同样火热。“连续缴纳社保满6个月,在衢首次购买新建商品房可申请10万元产业工人房票”“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享受3000元至10000元就业补贴”……工作人员将“政策礼包”拆解成通俗条目,吸引求职者驻足记录。“这些实打实的优惠,让我感受到衢州对人才的诚意。”从杭州返乡求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小张说。
这种“场景化”服务正在重塑招聘生态。一家企业HR与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前置岗位说明、实地探企筛选,能有效降低离职率,“省去了反复招聘的沉没成本”。
未来图景
常态化机制孕育长效活力
“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的固定动作。”智造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后续将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行业主题,同步上线“云端招聘集市”,实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更深层的变革已在酝酿。衢州市技师学院正与本地企业共建“订单班”,从课程设置到实训基地全面对接产业需求;市人力社保局计划推出“重点产业链人才图谱”,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岗位缺口。“我们要让招聘集市成为人才生态的枢纽站,既输送‘即时战力’,更储备‘未来力量’。”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衢州日报
编辑:叶朦胧